人车生活

享受驾驶乐趣 分享用车点滴

骑楼漫游记,开着轩逸穿街走巷寻找羊城记忆

活动时间:2020.07.23-2020.09.23 部分地区

  每一座城市都有传承,都会保留着一些属于自己所独有的特质和味道,例如北京的四合院,上海的十里洋场,杭州的西子十景……那么,在广州,就是富有粤派特色的风雨骑楼。

       由于工作的原因,正好有空开着我家爱车轩逸,去了一趟同福西路,那里是广州仅存不多的骑楼集聚地。办好事情之后,趁着还有时间,就给爱车拍拍照。说是拍拍照,其实也是为以后,甚至是给我的孩子们留一点对这座城市共同的记忆。因为前段时间网络上在讨论要不要保留粤语这件事情,其实也挺令我难过的。不过,先不说这事吧,就简单地用镜头记录我的家乡的变化。

【历久弥新,记录时光的痕迹】

        拍了骑楼,特意去查了网络上的资料,也和家里的叔伯们聊过这些老建筑的历史。据传,最早的骑楼,是出现在19世纪的新加坡,后来被南洋华人带回到华南沿海,当时还掀起过一阵建骑楼的风潮。这种建筑为什么受到人们喜欢,主要是骑楼的架构,下是商铺,上是住宅,缓和了交通,给行人遮风避雨的地方,也为楼下的商铺创造了商机,加上东南沿海,基本是很潮湿的,这里还有防潮的因素。

因为是工作日,这里的车流、人流不是很多,还能停下车来拍拍照。骑楼还是有很长一段历史了,现在我们能看到的,基本都是翻新过的。我们的前辈们曾经在这里呼喊叫卖,如今,我们依然在这里,做着小生意。

楼上是住宅,楼下是商铺。生活和理想都放在一起。

窗台冒出来的绿植,仿佛在诉说这里的故事,历久弥新。

我家的轩逸,在骑楼下穿行。曾经这里是人力车的地盘,现在后辈们都开着汽车在这里驶过。时过境迁,但历史终归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走。

有着辉煌历史的骑楼和同样有卓越历史的轩逸,凑在一起,感觉也是一段故事。我买的这台轩逸是第14代了,如果要追溯它的由来,怕是能赶上骑楼的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分量。从一开始的蓝鸟,到进化成现在的轩逸,这款长期在TOP3徘徊的车子,也承载了大家对现代出行的记忆,说是“国民车”,其实也不为过。

骑楼的脚”,大概也有3米高了。看下轩逸的大脚”,16英寸,比高是比不过了,但是这个颇具运动范的脚”,可是能让我们这个“移动的家”稳稳地前行,抓地性是很赞的。当然,出自CMF平台,底盘调教得很好,过弯什么的很稳,不会飘,也没有过度侧倾的感觉,另外过颠簸路段,震动是有的,但是减震性和我坐过的其他车相比,表现已经是很好的了,加上座椅的舒适包裹,基本不用担心遇到不平的路。

骑楼的年代感和轩逸的现代感,放在一起,他们竟然也不违和,反而各有特色。粗壮的脚”,撑起了硕大的骑楼,灰色的青石板、红色的砖,各有各的美。而轩逸,V型脸、L型雾灯,棱角分明,在同级别的车子里,算是有自己独特的魅力,特别是酷似轿跑的低趴造型。

一边走一边欣赏骑楼古韵。平常这里很多车,开着轩逸穿越这样的路段,其实也不怕,日产深耕多年的HR16的发动机,动力是充沛的,加上CVT,驾驶就平顺,而且也省油。市区工况基本在6个油右,当然,当时拍的时候,路上车不多,也不会跑到6个油。

【大隐隐于市,转角就能遇到老店】

      在老街上行走,如果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,那你总是能遇到很多惊喜。而且藏在街头,不起眼的那些小店铺,很有可能开店时间比你的年纪还大。要知道一家店能存在这么久,必然是有独特的魅力。

路过了很多老店,像是这一家康记,老广人日常最离不开汤汤水水,炖品这种,要是有时间,都会坐下来点一份,滋润滋润。

可惜没有过多停留,下次有时间,带着家人再来试试。

每一次转角,都有惊喜,而我的惊喜,就是爱车轩逸。

这边的店铺还是挺多的,但是今年这个经济环境,几家欢喜几家愁,也都写在这些店铺的门板上了。可惜可惜。曾经这里,应该是邻里拉家常的最佳去处,摆上一张小桌子,就能举杯话人生。

又一次转角,骑楼的一面,看到这么多空调其实也挺吃惊的,老楼基本都被改造,仍然在发挥它的作用。就像我的轩逸,进化了这么多代了,不能说是最强的,但是也在越变越强,从销量这一点,也能窥见一斑。

       这次的骑楼行,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。下次有机会再给大家分享我们老广的特色文化,也欢迎大家有机会到羊城来走一走哦。

每一座城市都有传承,都会保留着一些属于自己所独有的特质和味道,例如北京的四合院,上海的十里洋场,杭州的西子十景……那么,在广州,就是富有粤派特色的风雨骑楼。
标签: 文化之旅 轩逸

预约试驾